close

 

直到近代,字仍然流行,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蔣中正字介石,毛澤東字潤之……但今天,為什麼我們不用了呢?

 

 中國古人的稱謂非常繁雜,難記程度堪比俄羅斯小說,他們不僅有姓、氏、名、字,還有雅號、諡號、賜號、諢名、室名等等。對此,語文試卷上專門有一道令人難忘的文學常識填空,比如:

李白,字____,號____,又號“____”,世稱“____”,與____並稱為“____”

蘇軾,字____,又字____,號____,自號____,世稱____(每空0.5分)

   ▍蔣介石在臺灣的國民身份證

  現在,表字基本退出了中國人的稱謂系統,只有極少數人出於愛好仍取字型大小,如作家李敖,字敖之;木心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書法家范曾,字十翼,號抱沖齋主;旅行家鐘文芳,字夔,號一行居士,卻並不常用,也沒有實際用途。

 這是華人世界的普遍現象。為什麼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字突然就消失了?

 

為什麼要有字

中國傳統中對名的忌諱,是字產生的基礎。

 沒有哪個文明像中國這樣,圍繞著出現如此繁多的避諱,見面時,直呼其名是非常嚴重的侮辱,正式的書寫中,還要避尊者諱,避長者諱,避孔子諱等等。最著名的例子是《史記》,司馬遷為了避父名諱(司馬談),將《史記》所有同名的人都改了名,如張孟談,改為張孟同。這為歷史研究者造成了無數的困難,以至於專門有人總結了避諱學,作為研究者必須掌握的知識。

 字是名的延伸,源於西周。《禮記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諡,周道也。

 簡單來說,古人出生三個月時,父母要取名,長輩、老師都會直接喚你的名;二十歲時,要舉行冠禮”——也就是成人禮,此後進入社會,出於禮節尊卑,以幼名相呼非常不合適,就需要取一個

  所以,是出生後確定的稱呼;則相當於進入成人社會的新ID。有了這個新ID,就可以納入成人世界的——在長者和尊者面前,必須自稱其名,以表謙遜。比如《論語》中,孔子都自稱為;臣子無論的多麼高的位子,在國君面前,還必須以名自稱,萬不可以用字型大小。

 對尊者,要稱呼其表敬重,而尊者可以叫你的名。比如孔子的弟子就稱他為仲尼,孔子對他們就直呼其名,管顏回叫。不過,如果是在與他人談話中提到尊者,就可以叫他的名,《論語》中長沮問子路,駕車的人是誰,子路就答說:為孔丘。

 

        秦漢以後,禮儀發展愈加複雜,避諱也愈加嚴格,卑者既不能稱尊者的名,也不能稱字了。《三國志》中馬超恃寵而驕,和劉備談話時稱呼劉備的字,這就是大逆不道,所以關羽怒,請殺之

    然而,字並非人人都可以有,弱冠的成人禮可不是成為一個老百姓,而是成為一個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的貴族。字這種新ID,就是進入上層社會交往的第一步。

 具體的加冠禮中,取字之後,接下裡就要用這個新的身份先見兄弟,再與來賓施禮,再入見家中女眷。此後,換玄端服出門覲見國君,獻上士之禮,盡君臣之義,接著還要摯見於卿大夫和鄉中長者,引介自己成為貴族社會的一員。

 

0 [2]  

▍現代人還原的男子加冠禮無疑連形式都尚有欠缺

 可見,冠禮基於貴族間的社會交遊,字也是士以上階層的特權,圍繞此的社交功能,是字最實際的用途。

 漢以後,士人階層一直是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屬於精英的階層,唐朝完善了科舉制度後,保證了這一階層的聲望和地位。作為讀書人稱謂系統的重要一環,字也一直被延續下去。

 

字的消失

 除了中國,朝鮮和越南也有取字的風氣。

 七世紀後半期,朝鮮人開始效仿中國取字和號。最早有字的朝鮮人是新羅太宗武烈王之子金仁問,其字為仁壽。創制朝鮮吏讀文字的大學者薛聰,則字聰智。朝鮮實學派學者朴趾源曾隱居朝鮮黃海北道的燕岩山谷中,所以以燕岩為號。而有字和號的人也多為朝鮮的王公貴族和文人。

 

0 [3]   

▍《燕岩集》作者朴趾源

 曾經的越南,很多人也有字名、號名、別號、筆名和俗名等。如阮朝詩人吳仁靜,字汝山,取仁者樂山之意。而字名和別號也多是中上層人士,尤其是文人的專屬。如十九世紀的文豪阮文超,移居河內省壽昌縣,號壽昌居士。很多帝王也取雅號,比如黎聖宗就自號天南洞主。舊時的越南人在科舉中中過榜的,其他人在稱呼他時還有在名前冠上功名,如老爺舉人鄧台諧,狀元呈等。當今還有不少越南人取字型大小,比如素友,號和中國一樣,這些字的傳統至今也已經消失,變為小眾嗜好,而且華人世界裡,無論是臺灣、新加坡、海外華人社區,現實中字都不再使用。

 民國時期,字開始消失在大眾視野。首先消失的是古人所看重的冠禮,據民國《上杭縣誌禮俗》記載,清康乾年間許多客家地區早就冠笄之禮不行了。之後,新文化運動中,古人複雜的姓名字型大小稱謂系統被看作封建落後的代表。鄒韜奮的弟弟鄒恩泳就曾專門寫過一篇批駁中國人名字型大小過於繁冗,徒添紛擾的文章。而民國的議員選舉法中明確規定,如果寫字號就算作是廢票。所以民國時期名字逐漸合一,人們開始相互稱名道姓,學者王泉根認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就很少取字了。

  比如胡適,原名嗣穈,字適之,他的兒子胡祖望和胡思杜卻沒有字了。魯迅,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其子周海嬰也沒有字。

 

0 [4]   

▍魯迅與周海嬰

但字逐漸消失,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用字的人沒有了。

    士,是封建社會中的傳統知識份子,通過科舉和儒教,士這一階層主持和領導了中國古代的社會和歷史。但隨著辛亥革命後滿清帝制的崩潰,科舉廢止,學而優則仕的路途中斷,讀書人變為近代新知識份子,失去了傳統的政治貴族地位。這一巨大變革下,傳統的表字制度也失去了實際的應用基礎,變為文化符號。同樣的原因,臺灣、新加坡等地區的表字制度也消失了。

 不過,表字制度在中國大陸經歷了更徹底的打擊。1949年以後,知識份子階層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毛澤東認為:在經濟地位上,知識份子是勞動群眾;但在世界觀上,知識份子是資產階級,右派翹尾巴也在這裡。此後相當長時期,沒有人敢提自己是知識份子,都拼命想鑽進無產階級的工農隊伍中去。當時敢給自己取一個字或號簡直就是在家門口拔紅旗、插白旗了。

 

怎樣取一個高檔次的字

現在字型大小又開始重新成為時尚。文化界掀起一股恢復表字制度的熱潮。取字取號貼吧,論壇遍地開花。伯某甫又變多了,很多人擁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啟星字承啟,張策字竹朿。

名人中,不少人喜歡給自己取字。如作家李敖,字敖之;木心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書畫巨匠范曾,字十翼,號抱沖齋主;旅行家鐘文芳,字夔,號一行居士。

 不過,這時字的功能與古人已完全不同,它是高檔次的文化符號來源,用來提升調性,或者彰顯獨特的身份認同。 今天,取字的原則也不同于古人,與名的表裡關係並不重要,神秘、複雜的字反而備受重視。隨便逛逛字型大小貼吧,就會發現這樣的字比比皆是。

 

想要擺脫論壇口音,取一份高檔次的字?或許應該先瞭解一些取字的原則:

 

  • 最復古的要學先秦。最經典的是伯某甫,女子則對應伯某母,比如李雷可字伯磊甫,韓梅梅可字伯玫母。這樣的格式就是一言加襯字,以排行伯、仲、叔、季和美詞甫、父、母為主。 
  • 如果來點貴族氣質就用最初來源於爵號,春秋成為美稱,如周王子克,字子儀。唐宋時期流行古風,很多人用作字,比如杜甫,字子美,蘇軾,字子瞻。
  •  兩漢時期常將襯字與公、君、卿、翁配合,並增加了其他排行字。兩漢之後,人們大多用二言字,兩晉南北朝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出現過一些三言字。
  •  要注意男女取字的差別。貴族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表示可許嫁婚配。女子雖也取表字,但很多女子常常直接以乳名為表字。魏文帝曹丕的郭皇后的父親稱她:此乃吾女中王也。所以她的乳名和表字都是女王

 

        雖然字型大小又重新開始成為時尚,但想追這股復古潮流仍需謹慎。畢竟,當聽到在下姓李,名雷,字伯磊甫,號尚古居士這樣的自我介紹時,普通人的反應都是:我們就靜靜地看著你裝。

 

 

 

轉自:國人的為什麼消失了? | 大象公會      | 鄧陽

 

 

 

arrow
arrow

    Mosen D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